当前位置:今日智造 > 智造快讯 > 新闻

关于智能制造,聊一聊企业关心的尖锐问题

2017/11/6 14:30:06 人评论 次浏览 来源:德稻教育 分类:新闻

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如何开展智能制造?

十九大报告为什么没提“智能制造”?

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的阶段、周期和投入是什么?

软硬件一家做,还是分开做?

机械设备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关键是什么?

工业设计在智能制造的过程中的地位是什么?

现在大面积普及智能化是不是一个合适的时间点?

智能制造是否会带来社会问题?


时间:2017年10月28日

地点:青岛世园酒店天枢厅

主题:中国企联-德稻智能制造领航班青岛站沙龙

主持人:德稻集团总裁助理、德稻教育副总经理巫睿

对话专家: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 左世全

宝马3系、5系、7系汽车概念设计师、德国汽车及工业设计大师 贺迈(MathisHeller)

中国企联咨询与培训中心副处长 由宁波


主持人巫睿:我们第一期领航班的企业类型很多,那么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开展智能制造,需要做哪些准备?

左世全:涉及到几个层面,据我了解,业内有这样的一个说法,一个企业要推进智能制造,首先领导是很重要的,也被称之为“一把手工程”,一把手从理念、从想法上要能够决策下来,我要去推动,不是人工智能,是人的智能先做决策,然后能够去推动下来,这是一个层面。

另外一个层面,我想在推动的过程中,一线的员工、技术工人,包括中层的管理层,可能都有这样、那样的一些困惑,这可能就需要一些教育培训者去推动。教育培训,包括系统集成商,包括一些典型的企业案例,可能也可以作为借鉴,这是第二个层面。

第三个层面,因为我是作为政策的研究,辅助决策的作用。国家的一些政策导向,包括建一些示范的工厂、示范的车间,我想我们这个企业层面也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在国家一些方面的,类似于推进研发的层面来讲,可以发挥一些作用,也降低咱们的一些成本。这是从三个层面来看这个问题。

辛俊高(协鑫集团总裁助理):左所长在互动群里透漏,要讲一下十九大报告为什么没提“智能制造”这个词,我们对此比较好奇。


左世全:我们认为智能制造是一种生产方式的变革,所以在十九大报告当中,我觉得相关的是加强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其实就是企业是不是先进制造业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我们ICT的技术跟制造业企业如何更好地结合其实很关键。

为什么我们要搭建一个分析框架?这个框架里面有一块就是企业是不是数字化的企业,进而是一个能够实现智能制造系统的企业,关乎企业的先进制造业能不能真正推动下去。

我想要从这个框架下分析,但是这个研究我们还在推进过程当中,因为之前也提过一些建议,五年之前我们就做过一些研究,我们现在想尽快地出一个,怎么去衡量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到底包括哪些方面的门类?甚至国家将来还会有一些统计的口径。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了,经过一年、三年、五年是不是加快发展了?发展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包括在座的企业也可以提一些建议,我们将来做一个研究报告,尽快地推出来,我已经跟院领导,甚至跟部领导提出来这些建议。

1-2年?

5-10年?

3-5亿?


柴永如(特变电工新疆变压器厂配变生产中心经理):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分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周期应该是多长时间?完成哪些工作?或者是针对我们行业投入要有多大?

左世全:不同企业有不同情况,比如有的企业可能自动化产线有一些断了,有一些关键环节的自动化需要去补,这个需要1-2年的时间,这一块也要去摸索和推动。比如要建一个真正的数字化车间,甚至能发挥作用的智能化工厂,我觉得没有三年时间是不可能的。面对更长期的未来,你要保护你的商业模式的转变,真正实现智能制造或者全面数字化的企业,至少可能需要5-10年的时间,这是我个人的一个判断。


由宁波:在我看来,首先要实现设备智能化,智能化配套的硬件软件,然后再集成,然后再面向企业层或者企业之间协同平台的搭建。

左世全:这一块可能很多,一是自己要逐渐组建一些团队,包括采购一些设备、软件系统,或者让系统集成商给提供。我看了大量的项目,要真正建一个智能化的工厂或者类似的工厂,一般都是在3-5亿。我们能不能承担的了?或者说可以采取分步骤推进的方式。比如据我了解,海尔搞互联工厂应该是投了3-5亿,还是要看我们企业的规模和资本实力。

柴永如(特变电工新疆变压器厂配变生产中心经理):在做改造或者升级的过程中,软件、硬件选一家做还是分开做比较好一些?

左世全:据我了解,现在真正能够完整提供一个工厂或者一个企业的解决方案的企业还不多,需要各方集成,包括设备、软件系统,控制系统等,应该是多方的协同,当然也有一个总的系统集成商,联合设备供应商。

机械设备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发力点是远程?


周立新(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左所长,据您了解,在国内或者国外,这种大型机械设备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哪个企业做得比较好?第二个问题,机械设备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您认为最关键的应该是什么?



左世全:我想可能我的了解也是相对比较有限,据我的了解,包括德方比如说博世,包括一些领军的汽车企业推进智能制造或者定制方面已经在做,当然,不是完全的个性化定制,汽车颜色、规格进行个性化生产是没有问题的。大机械状况而言,我觉得现在的发力点应该是远程,可以探讨一种服务增值的方式,可能会更好地切入。

周立新(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我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远程服务这一块,对于大型装备制造业来说,它更容易实现,或者更具有价值?

左世全:我觉得是这样的,首先产品本身要变革,要建立在产品本身变革的基础上,能连接起来,可以获取数据,然后才能够进行后期的服务增值。也有部分成功的案例,比如做鼓风机的陕鼓,包括三一重工也是,专门成立一个公司在后面推动,我觉得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


贺迈:在我看来,工业4.0这个时代,或者中国制造,对于中国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长时间的工程,对于各个企业来说,它也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的。对于发展而言,我们刚才有提到数据化的发展,在产品的变革当中,虚拟的变革、虚拟的制造会比实务的变革相对容易一些。企业公司可以内部设计这样的一个咨询机构,或者设计咨询机构可以帮助公司进行产品的变革。但这是根据公司的规模来看的,如果这个公司的规模不是那么大,也可以向公司外部的咨询机构进行咨询。关于工业设计4.0时代,对于很多企业转变到这个时代,进入到这个时代是有一些困难的,我的建议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在IT或者机器人生产,或者数据生产这一块进行一些支持。还有就是通过培训来改变大家对工业设计的概念或者是思维的转变。

中小民营企业搞智能制造

先找到痛点在哪儿


刘志强(深圳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听了左所长精彩的演讲,确如张主任(注:中国企联咨询与培训中心主任张艳艳)所说,至少是我个人认为,在我听到的关于智能制造讲解当中,左所长是讲的最好的。想和左所长交流一下,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在没有什么基础的前提下,特别是一些新的领域、新的行业,企业应该如何搞智能制造?

左世全:我调研过程当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就是中小企业的痛点是什么?其实韩国工业化比我们推进的还早一点,它强调的是小企业主要干的是关键环节的自动化,比如过去装配都是人工装配,现在想换上一个机械手,相当于机器人系统实现装配。比如说酿酒的酒厂,环境比较恶劣的方面配备一些机器人,提高出酒率,提高产品的质量,这样非常见效。地方政府搭平台,但政府不能成为具体的操作者,他只能通过几种方式,比如有的是引进一些研究机构,搞研究院、搞平台,有的是引进系统集成商,其实这一块也在探索。政府出一些引导资金补贴,让它对中小企业诊断,各个中小企业的痛点在哪儿,它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大量硬件、软件集中地去开发,这样可以降低总体成本。我觉得其实这可能还是一个比较好的路径。

贺迈:在几年前,德国基本上每个城市都会主导一些创意型的工程,并不是说所有的城市都去发展同一工程,这样的话每个城市可以互相分享他们创意工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向全国推广。

这样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建立在学校周围,通过学校可以给企业提供学生或者智力资源,鼓励这些学生毕业之后进行创业,然后去改变他们的思维。这样的企业部分是由政府提供资助的。除了国家资助的一些企业之外,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一些平台,就像我今天所在的平台也可以为大家提供服务的。不仅在中国,即使在荷兰或者在德国,这个过程也是在初期阶段,在探索的过程当中。

设计师PK智能化?


郑春蕾(《中国工业报》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主任):我想请问一下贺迈大师。在您看来,工业设计在智能制造的过程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它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发挥这个作用?

贺迈:在我看来,工业设计的目的就是使科技更加人性化,即使智能制造时代,这个目也是一直没有变过。对于刚刚您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在智能制造时代,工业设计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它现在确实是有一些改变,可能有一些设计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角色是有一些转变的。

我们刚刚有提到设计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使科技更加地人性化,刚才也提到了人机交互这个系统,可能不仅是人和电脑之间的沟通,也是人跟一个产品或者是人跟一个服务之间的交流,科技无论如何发展,必须要通过设计这个环节,使得人类进行参与,这个设计才可能更加友好、更加人性化。所以在科技当中我们也融入了人的一些情感因素在里面。

早在1990年的时候或者是更早的时候,我就已经意识到了电子化的过程,就是数据模拟的设计过程。过去作为设计师来说,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大数据,他们不知道在工业设计过程当中怎么样利用数据对他们提供支持。在整个设计的流程当中有很多部分不需要设计师本人进行设计,他可以通过一个设计软件的开发对这个过程进行自动的设计。

以往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大批量地生产某一种产品,现在可以根据客户的体验,比如说他对某个颜色或者某种形状的偏好去制定一个个人化的体验,产品制造出来有更佳的用户体验。所以我们通过这样一个设计软件的开发,很多过程都可以自动化,在人性化和自动化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大面积推广智能制造

火候到了?

社会问题?


袁伟(中车株机集团质量经理):我想向您请教几个问题,您刚刚也谈到,智能制造会降低制造型企业的用工成本。在欧美用工成本是很高的,在中国,虽然用工成本也在不断地攀升,但是毕竟还没有达到欧美这种程度。所以说在目前这个阶段,您觉得咱们国家智能化大面积普及是不是一个合适的时间点?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如果大面积使用智能化、机械化、自动化之后,这些从企业里面减少的人员,减员出现之后,很有可能就流入社会了,会不会造成所谓的社会问题?当然也有两方面的看法,有人觉得会造成社会问题,有人觉得不会,左所长,您是怎么看的?

左世全:这个问题很尖锐,我记得有一次去中资工程有限公司,国务院提提出一个课题,即发展智能制造,包括人工智能,将来对就业各方面的冲击到底是什么?包括我记得吴军写过一本书叫《智能时代》,我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他说未来99%的人赚的钱很少,有这样一个极端的假设。包括你刚才说中车株机我也去过好几次,包括株洲的制造业规划项目也是我们给规划的,你们的车间我也去看过,搞了一条产线,应该规模还不是很大的产线,也是数字化产线的这样一个情况。

我想这个问题可能是这么认识的,一个方面,毫无疑问,这种自动化或者智能化会取代一些过去的蓝领工人。同时,人类进步的过程,从最早发明蒸汽机,再到最后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再到今天这样一个更高层的变革,也让我们发现一个现象,也有观点认为,恰恰是这种推动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可能问题的核心在于你能不能去适应的了这样一个新的技术岗位。可能短期内还有社会保障,比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他们的财力雄厚之后有保障,保障性的措施也会发挥一些作用,这叫政策托底。同时,你在解决不了这样的一个就业之后怎么办?就要强调我们的教育培训,通过培训让他去各行各业适应新的岗位,这些责任可能本身还都不是单纯企业的责任,有社会的、有整个政府的责任参与进来。

至于说是不是能够大面积推广智能制造,是不是有这种可行性。首先我觉得大面积推广短时间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判断。另外,在推广的过程中,因为不同的企业资本实力、技术实力有差距,尤其是民营企业,但不是歧视民营企业,它的投资一定是非常理性的,我要在短短的两年之内收回成本,两三年我就可以看到,如果让我五年、十年才可以收回成本可能就不干了,这就是它的一些衡量标准,还是与企业的经营效益这些方面密切结合的,相信企业是理性的,企业的投入也是理性的。

至于未来对于就业的冲击和影响,我想还有一个层面,就是我们的劳动力供给其实是在减少的,包括年轻人想做这方面的工作也越来越少,比如我三年之前去东莞,东莞是咱们制造业的缩影,过去传统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他们老板就告诉我说我这个环节过去就是三个人装配,现在就用一个机器人替代,两年之内收回成本,推广就可以。而且他还给我举一个例子,说我找了一个90后,当年可能是85后或者90后,到工厂里面进行装配、组装,干一个小时就说:“这哪是人干的活?”他可能就网上开一个小店或者干一些其他服务性的工作,可能赚的钱比这个少,他宁愿去干另外一个方面的工作。包括电子商务推动之后,很多门店也冷落了,需要售货的也少了,但是同时带动了一批快递服务,我觉得这个层面的确对不同的人群会带来不平衡的冲击和影响,这个时候还需要政府、社会各层面,包括教育培训机构联合起来,协同去推动。这个问题应该说的确是需要很大的关注。谢谢。


学员反馈

“中国企联-德稻智能制造领航班”班委

深圳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刘志强:

“通过中国企联和德稻组织的这次领航班活动,对于整个课程设计、安排,我认为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同时请来的专家也都是真的在这个领域确确实实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无论是从政策层面、实操层面、技术层面,都是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这一点我认为非常好。

通过整个学习过程,包括沙龙活动以及各学员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实际上来的这些企业学员,在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在各自领域如何开展智能制造都有思考,但是我发现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知还是参差不一。

给主办方还是提一点建议,我认为智能制造有庞大的市场空间,你们有这个责任或者要有这个义务,去帮助中国更多的企业家和企业的经营者去认识智能制造真正的内涵和外延,同时把接下来今后的一些策划做得更精细,以实战或者是以应用需求去牵引,把整个培训做得更好。

总之,我认为智能制造不断需要国家政府层面的高屋建瓴、政策指引,同时也要有千千万万做实体经济的这些企业去真正脚踏实地地去实践,更要有整个平台的搭建者给我们去营造这样一个学习交流氛围,培训的从业者更好地把这个事情做一个正确的引导和一个有效的互动,这样一来,对于推进和加快整个智能制造的发展是有极大帮助的。”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QQ:1138247081!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