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今日智造 > 智造快讯 > 观点

终于把PLM与ERP说明白了

2018/1/16 10:51:11 人评论 次浏览 来源:精科企管 分类:观点

将PLM系统和ERP系统集成起来为何很有好处?原因就是,这一集成能够将重要的上游和下游流程以及数据关联起来,而这些流程和数据分散在传统上使用不同企业系统的不同用户组之间。

1 产品创新之路,中国制造业的“智慧”选择

1.1 产品创新,应对经济挑战的不二法门

今天,各国消除金融危机的影响的努力还在持续的同时,欧洲债务危机再次浮现,是否会发生经济二次探底、金融危机卷土重来则是经济学家们重点研究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大的经济格局之下,中国经济貌似一枝独秀,但是,经济刺激政策的后遗症而今却逐渐显现,CPI持续上升,中小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制造业更是雪上加霜。

今日之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努力前进,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改革开放已经进行30多年,中国企业的制造和产品创新能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以市场换技术、以人力换技术、以环境换技术的政策在过往30年里并未能实现中国经济如日本二战后、亚洲四小龙国家相当的成就。到目前为止,中国制造业长期处于世界产业微笑曲线的底部。

“微笑曲线”的寓意即是:要增加企业的盈利,绝不能保持在组装、制造位置,而是需要往左端或右端位置迈进。通过创新去占据企业“微笑曲线”的两端,不断在技术研发和营销渠道上下功夫才能实现中国制造企业在世界产业分工的价值提升。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中国智造是众多成功的中国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智慧的总结,中国智造主要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技术创新上要讲“中国智慧”;二是管理创新上也要讲“中国智慧”。

1.2 面临挑战,产品创新为立命之本

尽管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国制造业企业还是在创新上持续投入,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产品创新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立命之本。产品创新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施差异化战略,不但可以占领市场制高点,还有机会开拓新的蓝海,立于不败之地。

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纯加工制造业的利润日益走低,这些都要求企业必须持续努力,应对客户、行业、竞争、经济环境带来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必须:

●    提高生产效率

●   提高资产利用率

●   开发出成本更低、质量更高的产品

●   增加产品的数量和品种,同时不会提高成本和延误交货时间表

●   提供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

●   协调分散在全球、不同的跨职能开发团队的工作

●   支持并加速创新

●   遵守企业的标准和程序

●   在整个企业中实施企业的新举措

●   确保合规性

●   支持可持续发展新举措

1.3 四大领域,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为提高产品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

制造产业升级、产品创新能力提升是中国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的一个基本策略。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越南、印度、巴西、东欧诸国等国家正在积聚更强的制造能力,但相对于中国今日所形成的制造体系和能力,暂时还不能对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形成挑战。同时,我们必须正视环境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城市化进程中造成的经济两极分化等诸多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持续保持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地位,中国制造业开启了新一轮伟大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之路,信息化无疑将为中国制造企业助一臂之力。

信息化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一种助力企业成长的利器。信息化系统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思想的载体,是加速企业创新及提高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制造企业信息化,包含四个主要的业务领域,分别由四种主要的IT信息系统所代表。它们分别是: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这四种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应用,构成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面向某类特定的业务问题,选用一种或几种系统来构建自己的企业信息化框架体系。那种认为企业信息化就是实施ERP系统的观点是十分片面和有害的。

在ERP、SCM、CRM以及PLM这四个系统中,PLM的成长和成熟花费了最长的时间,并且最不容易被人所理解并且与其它系统有着较大的区别,这是因为迄今为止,它是惟一面向产品创新的系统,也是最具互操作性的系统。例如,如果企业为了制造的用途,使用PLM软件来真正管理一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它需要与其他系统进行集成,特别是与ERP进行集成。

图1 PLM软件与其他系统集成

1.4 普遍困扰,影响产品创新能力的有力提升

技术的进步同时支持着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更多新的产品开发技术和工具普遍推广和应用、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带来了便利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高效沟通,中国制造业企业有更好的国家基础设施条件和创新环境并且在持续努力以应对挑战:对产品开发的重要性的意识显著加强,无论规模大小,都在尝试开发新产品、开发更多的新产品;显著加大产品开发的投入,建立产品开发机构或团队,投入更多人力资源和技术能力建设;积极应用CAD、CAE、CAPP等工具;参加各类技术交流和培训以提升企业经营和技术开发能力等;在企业提升其产品研发能力的征程上,还有一些经常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困扰影响着企业的产品开发过程:

产品开发协同管理方面:

● 产品开发的主体是研发部门,不能与营销、采购、制造等部门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对客户、市场的响应较慢。

● 没有明确的产品开发流程,职责不明,或有流程但没有有效的控制系统而执行较差,每个人按照各自的习惯做事,产品开发的品质控制很难到位。

● 没有信息共享的工作平台,很难详细掌握各开发项目的进度,每个人在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 没有有效的手段进行绩效管理,做好做坏没有明显分别(至少没有让员工真正有动力),所以缺乏阶段性的及时激励、奖惩等,导致企业无法通过绩效管理将压力层层分解和传递,无法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产品数据管理及应用方面:

●  产品电子资料分散存放,缺乏统一管理工具。围绕产品研发,每个部门都产生了数量巨大、类型各异的业务电子资料,如CAD图纸、产品设计更改通知、产品配置表、ISO文件、质量检测报告、实验报告等,并以海量的速度增加。这些电子数据完全依靠Windows的目录功能管理和组织电子资料文件,出现了“有电子化数据,无电子化管理”的局面,割裂了产品数据的关联性,既降低了企业知识的整体价值,也大大增加资料的管理难度。

● 无法严密控制版本,各部门及供应商使用的技术资料由于种种原因,会出现版本不一致的情况,直接造成经济损失,交货期拖延。

● 电子数据安全得不到保障,容易流失和被非法修改。

● 没有在设计源头有效地控制新物料的增长,随着开发人员的增加,物料呈爆炸性增长态势,随之带来的成本增加及质量不稳定。

2 PLM和ERP,铺就创新之路的两大利器

2.1 专注不同,ERP和PLM从不同角度的产品创新实践

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和PLM(ProductLifecycleManagementSystem即: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是当前先进制造技术群中涉及企业管理的两个重要技术领域。从技术角度看,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可谓与这两大系统的发展紧密相关。

ERP是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在MRP-II基础上进一步吸取了现代管理思想后逐步形成。它着眼于企业制造领域准连续的计算机化管理,侧重于制造领域物流的管理,对企业活动中和制造有关的所有资源和过程进行统一的管理,主要用于生产制造阶段和后勤管理。在目标上充分体现对成本的控制、对质量的控制和对客户服务的管理。ERP其代表功能有: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原材料采购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工装设备管理、财务系统管理、库存管理等。

根据业界权威的CIMDATA的定义,PLM是一种应用于在单一地点的企业内部、分散在多个地点的企业内部,以及在产品研发领域具有协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的,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的创建、管理、分发和应用的一系列应用解决方案,它能够集成与产品相关的人力资源、流程、应用系统和信息。

PLM是一种企业信息化的商业战略,它实施一整套的业务解决方案,把人、过程和信息有效集成在一起,作用于整个企业,遍历产品从概念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对产品数据信息进行管理,支持与产品相关的协作研发、管理、分发和使用产品等信息。

PLM能帮助企业构造一个适合异构计算机运作环境的集成应用平台,对"粗放型"发展的各种单项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集约化"管理。PLM是服务于整个产品从概念到生命周期终止的全过程,提供了产品的全系信息图景。

ERP和PLM都能且应该在企业应对和克服这些所面临的挑战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了解它们各自的长处很重要。下表是ERP和PLM主要特征的对照。

表1 ERP和PLM的一般特征对比


2.2 价值体现,PLM的使命所在

PLM既是一种企业信息化思想,也是一个技术集合。首先,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信息化思想,PLM解决的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来为企业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其次,PLM结合了一整套技术和最佳实践方法,例如产品数据管理、并行工程、仿真管理、企业系统集成、零部件管理以及其它业务方案。通过PLM的应用,企业可以把多年积累的所有产品相关数据放到一个统一的PLM数据库中。

PLM管理系统通过帮助企业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加快产品上市,为企业提供广泛的商业价值,这些价值包括:

    ●  更快地将产品推向市场

    ●  加速营业收入的增长

    ●  降低产品和生命周期的成本

    ●  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

    ●  促进流程创新

    ●  提高生产力

    ●  最大限度地知识重用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QQ:1138247081!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