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今日智造 > 智造快讯 > 新闻

江北新区:创新驱动,引领“最近的未来”

2018/2/21 9:49:48 人评论 次浏览 来源:南京江北新区 分类:新闻

2015年6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南京江北新区。相关专家指出,江北新区将成为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的“颜值担当”。获批两年来,新区牢牢锁定“三区一平台”的国家战略定位,一条自主创新争当先导、新兴产业不断集聚、产城融合生态协同的创新发展新路初露端倪。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在中共南京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上指出,要坚持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启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支持江北新区在人才引进、研发机构落地、创新创业等方面创新政策,加速集聚海内外创新资源,打造创新策源地、引领区和增长极。

创新名城建设号角嘹亮,江北新区匹马当先,“最近的未来”正次第到来。

新模式——力推“两落地一融合” 核心团队占七成股份

“经过超滤净化系统净化后排出来的水各项指标接近自然水,对人体无害,还可以回用。”零下30℃的呼伦贝尔,国内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药企北方药业。公司环保部负责人在电话中兴奋地表示,因为有了超滤净化系统的支撑,公司投产9个月来运行顺利。

300公里之外,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又黑又臭的造纸制浆废水正源源不断地从日本对华投资最大项目——江苏王子造纸公司输送到能达水务公司,经过预处理、膜过滤、蒸发结晶等工序后,化为涓涓清流和可回收利用的工业用盐和干泥。这套日处理4万吨的装备已经稳定运行4年多。

这一切,都源自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团队研发的“零排放”技术。

张敬华在讲话中多次强调,推动“两落地一融合”,是南京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切入点,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发挥科教人才优势的必由之路。南工大膜科所一技风靡国内外环保市场,就是江北新区“两落地一融合”的典型案例。

“膜科所采取的是一种以‘小公司带动大公司’的全新模式。”江北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方靖介绍说,这种利益分享的模式极大激发了院校、人才团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据了解,该所由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膜科技研发核心团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三方出资入股设立,与传统科研所最大的不同是,该所70%的股份归属人才团队。同时,新区承诺将自身持股收益的1/3用于支持南工大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共建期满后将退出股份,技术团队享有优先购置权。膜科所依托高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通过“一所两制、统一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搭建起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平台,目前已经衍生、孵化企业30多家,实现了人才、学科、产业的良性互动。

江北新区成立以来,借力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密集布子“两落地一融合”。新区面向全球遴选国内外专家团队,围绕“4+2”主导产业,进一步推动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果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的对接。除了对新型科研机构落地给予百万元起步的资金扶持,新区还出台了相关工作方案,对高校院所合作项目库进行了认真梳理,明确项目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建立与合作高校院所定期会商制度。

鲜明而务实的政策导向,吸引一大批新型科研机构纷至沓来——2017年11月23日,东南大学江北新区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11月29日,新区分别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四川大学、南京大学等5家知名高校院所签约……在吸引新型研发机构入驻方面,江北新区有着清晰的脉络:在智能制造产业方面,与省产研院共建了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在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产业方面,与南京工业大学分别共建了先进生物技术研究院、化工环保新材料研究院;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与南京理工大学共建了工程技术研究院……据统计,江北新区已认定的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占全市总量的40%。

“创业是一个契机,能让我们的知识在产业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谈到自己的创业经历,新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南京宜凯瑞新材料有限公司CEO、“海归”博士石鹏杰坦言。

随着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新一轮城市竞争的加剧,江北新区要在改革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占得先机,人才是第一资源。一次性创业启动资金、知识产权费用补贴、居留和出入境便利、户籍落地、生活配套服务、知识产权保护、融资配套……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优厚的福利待遇,为新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正如石鹏杰所说:“我相信,未来江北新区会展示给我们一个以科技为本、以创新为魂的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新产业——瞄准千亿级产业集群  嫁接全球创新资源

“集成电路是信息产业的‘心脏’,”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军向记者介绍,集成电路产业位于产业链最高端,需要高技术、高投入,同时伴生着高附加值。这个高端制造业一直是我国的短板,以芯片为例,2016年我国芯片进口总值超过了原油。

正是看准这一点,2016年3月,江北新区全力引进了全球集成电路制造产业的领军企业——台积电。作为全球芯片制造业“带头大哥”,台积电将在江北新区投资30亿美元,建设全球最先进的12寸晶圆厂。据悉,台积电南京工厂将提前半年于今年5月实现量产。

随着台积电、清华紫光等行业旗舰项目落户,“百鸟朝凤”效应很快显现。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及支撑型行业,芯片制造产业链的大批上下游企业正加速向江北新区集聚,预计将直接带动超过2000亿元的投资。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表示,短短两年里,新区新增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逾100家,预计到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将达千亿元,力争早日建成“中国芯片之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江北新区正在重点打造集成电路、生命健康和新能源汽车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而智能制造产业已被明确作为新区“4+2”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位于伦敦的中国中车工艺研发中心,按下一个调整工艺参数的回车键,与此同时,位于印度的生产车间里立刻自动地调整了参数;工人在车间取走一把扳手,远在千里的数控平台都会显示得清清楚楚——这种工艺输出和实际操作发生直接联系的神奇操作,是中车的首创。在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这家全球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推出了精益制造MES系统、智能物流平台等多种设计应用。

“我们把动作碎片化,然后进行编码,”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立介绍,公司独创的基于动作编码原理设计的“精益制造MES系统”,通过工艺动作将人、机、料、法、环、测等生产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结构化、数据化的工艺输出,可有效地控制和驱动现场执行。

2016年6月13日,在中德两国总理的见证下,江北新区与德国工业4.0核心应用研究机构弗劳恩霍夫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正式落户江北。中德强强联手,意味着中国智能制造理念和应用的最高标杆将从江北新区升起。

从2016年至今,南汽浦口基地大手笔投入超8亿元打造智能工厂。短短一年时间,这里便创造了全国最大单体汽车制造的生产节拍,每小时下线70辆整车,产量从2016年的16万辆增至31万辆,接近翻番。从订单下达到整车下线,交付周期缩短25%,生产效率提高48%,产量提升88%,配料效率提高62%,人力成本降低22%。南汽人的目标是,2020年建成省内一流的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

集聚全球资源,构筑新兴产业,从国内名企到国际巨头,巨大的人才流、信息流、资本流都在向南京江北新区这片热土滚滚而来。

新生态——借力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外地企业在江北新区注册成立一家合伙企业需要多久?北京兰璞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得到的答案是:两天。

公司投资经理孙健回忆说,他们准备好合伙企业预先核准书、合伙协议、出资实缴确认书等材料,就联系了江北新区行政审批局。“没想到这么快!”借助“不见面审批”模式,这家南京高新智能制造产业基金的执行合伙人仅用两天就获得了营业许可。

制度创新是深化新区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环节。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缪瑞林在江北新区调研时指出:“要以新区管理机制调整优化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流程、精简环节,提高效率、提升服务,努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效率最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区域。”

新区成立两年多来,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紧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创新行政审批、资源吸引、投资融资等各项制度体系,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016年8月,江北新区制定了“促进创新创业十条”新政,提出5年引进1000名高层次人才、建设创新创业高地的目标。根据这项政策,江北新区对海内外顶尖人才团队中符合国家重大产业科技战略和新区产业规划的项目给予最高1亿元的综合资助,同时将加大人才安居保障,建设人才公寓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审核后给予减免租金,并提供优质生活配套服务。“十条”是江北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以来出台的首个政策,其资助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在南京前所未有。同月,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激励科创新政双剑齐出,吸引大批优秀的高新技术人才和科技创新产业入驻江北新区,为新区发展领航提速。

2017年8月,江北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行政审批局正式揭牌成立,11月,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赋予南京江北新区直管区部分省级管理事项权限的通知》,赋予新区46项省级事权,其中,行政许可25项,行政确认11项,其他行政权力10项。此举进一步助推新区建立起更加协调的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真正实现“办事不过江”的行政审批发展目标提供了坚实支撑,让孙健们的“惊喜”成为日常。

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血脉。张敬华在调研江北新区时强调,要“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加快集聚金融产业,努力构建新金融体系,为打造‘三区一平台’提供有力支撑。”

新区着力打造新金融生态,满足产业发展需求。2016年6月,省政府投资基金与江北新区管委会共同设立南京江北新区发展基金,围绕“4+2”的产业体系进行布局,发展基金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一是投资方向“组合拳”,既可以投基础设施,也可以投产业,“软”“硬”结合构建产城融合格局;二是运作模式“组合拳”,基金实缴出资20亿元,通过“母子基金+直投项目”,汇聚各类社会资本,总投资规模一举放大到200亿元。新区同时启动了“灵雀计划”,遴选出一批小微科创企业,在股权投资、应急周转、贷款贴息、研发补助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扶持,已有110家首批“灵雀”企业获得引导投资资金,最高额度达2000万元。北京银行在新区设立全省首家银行众创空间,投贷联动搭建“创业孵化+股权投资+债权融资”一体化服务平台,已入驻10家企业。

张敬华在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抓好江北新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实行高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

   在服务贸易发展方面,江北新区同样大胆创新。2017年11月16日,《南京江北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获省政府批复。这份“含金量”颇高的方案明确,江北新区将在全国率先设立1亿元服务贸易扶持资金,今后企业在新区设立以服务贸易为主营业务的中国区及以上总部,最高可获1000万元奖励。

新文化——管好用好知识产权 精心培育创新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体制创新,文化先行。江北新区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借助管理体制优化和机构职能调整契机,明确将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管理职能整合至江北新区科技创新局统一行使,同步组建知识产权综合执法队伍,尽快形成与国际接轨、权责清晰、管理统一、运行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江北新区法律服务产业园在新区研创园内悄然开张,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中心集聚了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公证机构与司法鉴定机构。知识产权保护引入了仲裁机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分中心陆续设立,新区的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已然形成,迸发出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大合力。

继与省知识产权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仲裁院、召开知识产权联席会议之后,南京江北新区的知识产权工作又有大动作——2017年4月26日,江北新区知识产权法庭正式揭牌成立,为建设“知识产权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示范新区”再助一程。

“近两年来,新区专利申请量增长53.4%、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40.3%、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98.2%,”江北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11月,国家知识产权批复同意江苏省建设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该中心落户江北新区,主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并设立了3亿元的授信额度,政府机构、平台机构以及担保公司根据各自的权利义务承担风险责任。借助这一平台,江北新区将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方参与、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融资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方向和钥匙。长江之北,老山之南,一幅创新发展的蓝图正在绘就——锁定国家战略,引领创新发展,江北新区正肩负着时代所赋予的重任,并日益凝聚起创新驱动的磅礴力量。

南京江北新区2015年6月27日由国务院批复设立,成为全国第13个、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位于南京市长江以北,包括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区和栖霞区八卦洲街道,规划面积788平方公里。江北新区是长江经济带与东部沿海经济带的重要交汇节点,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资源丰富。

国家赋予南京江北新区“三区一平台”的战略定位,即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和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新区承载着引领南京及苏南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统筹城市空间和产业发展、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发展的光荣使命。

新区设立以来,聚焦科技成果项目,持续推进科技成果项目和新型科研机构“两落地一融合”;瞄准产业主攻方向,着力打造集成电路、生命健康和新能源汽车三大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突出体制机制改革,面向全球集聚科创研发机构和领军人才等创新资源;注重创新文化建设,大力建设知识产权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示范新区。

中共南京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吹响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号角。进入发展关键期的江北新区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抓住用好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推动改革发展,努力把江北新区打造成长江经济带的创新支点,在新区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支撑。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QQ:1138247081!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