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今日智造 > 智造快讯 > 新闻

产业互联网:赋能先转型

2020/3/28 9:01:54 人评论 次浏览 来源:企业管理杂志 分类:新闻





导读:尽管人们不再争议“谁 + 谁”,但是实践中还是加法思维,互联网界向制造业推销各类模块,制造企业也顺着这类思维一个方案一个方案地“加”,结果可能双方都不满意。



无论是从国家有关部门的角度,还是科技学术界的角度,产业互联网都已经被定义为赋能中国制造发展的重要推手,互联网界的“大佬”更是直接向制造业巨头挑战,用“互联网+”的手段纷纷进入制造业领域,进而提出“新制造”概念。不过,通过一线调查和研究相关数据,笔者发现,产业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颇有“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即使如海尔、华为、三一这样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其产业互联网实践也基本上是以往自动化、信息化的延续成果,只是增加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功能,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 “+ 互联网”。除此之外,笔者调查过的另外一些制造业领军企业也都进行了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的尝试,但是效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最为成功的部分基本集中在生产领域,尤其是智能化工厂或智慧车间的建设,而营销系统、客户管理系统、交付与结算系统以及供应链系统都似乎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尚不能创造理想中的价值。



如此搞来搞去,产业互联网的成果还是集中到了中国制造传统的优势环节——生产环节。倘若这样下去,产业互联网的效果必定会大打折扣,受到其他相关环节的制约,从而影响整体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这一现象说明,产业互联网要真正成为中国制造的赋能者,也需要转型升级了。一是导向:由产业互联网的“政府热”“专家热”转化为制造业企业家的“自觉热”行为。产业互联网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对政府部门和从事产业互联网软硬件和解决方案的业内人士。制造业内人士自然也当仁不让。但是当制造业内和制造业外的这两批人碰在一起交流产业互联网的时候,双方都发现,对方谈的跟自己谈的不是一个事物,甚至有“鸡同鸭讲”之感。以至于制造业内有一部分已经在产业互联网领域进行了深入实践的企业家,都不认为自己的实践就是大家所说的产业互联网。他们不认为这类实践是在依靠互联网技术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降本增效。更有大批中小企业仍然对此说“不懂”。这可是占据了90%数量的中国制造业呀!产业互联网赋能的可不仅仅是少数几家超大型制造企业。这一情况说明,产业互联网的实践在互联网技术界和制造业生产界并未达成实质性共识。产业互联网要真正成为制造业赋能力量,第一个突破点就是将政府和专家的热度转化为制造业企业家、尤其是大批中小制造业主的热度,否则,即使少数几家超大型企业在某个环节或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互联网化,但整体的价值链依然是传统的,仍然构不成产业互联网,最多是车间互联网、物流互联网而已。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做法值得研究:政府主导、几家大企业出面、700多家各类企业参加,成立工业价值链促进会,推动大中小制造业企业之间的互联化。二是思维:由“互联网 + ”和“ + 互联网”的加法思维转化为制造业互联网化的融合思维。关于产业互联网,互联网界首先推出了“互联网+”概念,制造业内不同程度地认同,相继推出“+互联网”的概念。在笔者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字游戏,其实反映了两类群体的认识。尽管今天人们不再争议“谁 + 谁”,但是实践中还是加法思维,互联网界不断地提出各类用于产业互联网实践的软件、硬件和各类所谓解决方案,在实践中就是向制造业推销各类产业互联网模块,而制造业企业也顺着这类思维一个方案一个方案地“加”,结果可能双方都不满意。



这些方案看起来“高大上”,但是并不能为制造业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应有的价值——降本增效,提升整体效能,甚至在现实中竟然出现了企业的互联网程度很高,获得了国家有关部委的认同和补贴嘉奖,但是企业自身持续亏损,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那么这样的产业互联网有啥价值呢?!



因此,产业互联网供应商和制造业企业家都应摈弃加法思维,建立融合思维,使得产业互联网技术与设施及解决方案融入现有的企业,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价值创造环节,而这绝不是通过在企业建立一个信息技术中心便可以应对,更不是找一帮互联网技术专家就能搞定的事。否则,极容易出现信息化推行早期的“孤岛”现象,形成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新“孤岛”。 这种融合思维就是将产业互联网技术及相关方案视为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一个更高效创造价值的工具或方法,从企业的目标及价值创造出发,抛弃技术至上观念,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将产业互联网技术融入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中,重构现有的价值链。未来的产业互联网技术与设备就像现有的电气设备一样,仅仅是一种能源、一种环节、一种要素,而不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高新技术。三是模式:由软件和硬件+解决方案的积木模式转变为价值链要素重构的生态模式。思维改变了,行为才能改变。融合思维促进生态化时代的来临,也就是说,运用产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带来的绝对不仅是企业内部的技术升级和信息化程度升级,更不仅是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以及经营要素的智慧化,而是企业内外价值链的全部重构,如同美国、日本目前的做法一样。那种只是增加或减少系统模块的搭积木模式可能在短期内容易被企业接受,但是很难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更难以创造整个价值链的效能。所以,产业互联网的实践需要由积木模式升级为生态模式。所谓生态模式就是产业互联网的实践项目团队不仅有互联网技术专家、软件系统专家、硬件专家、技术解决方案专家,更应该有制造业价值链专家、管理过程专家以及行为专家,形成一种价值创造的生态组织。产业互联网的赋能过程应该由产业互联网技术专家主导转变为价值创造行为专家主导。只有这样,产业互联网才能真正成为制造业的赋能力量和价值创造的推动力。制造业企业家才会产生一种自觉的行为。总之,产业互联网现在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风口”,势头正盛,但是要真正成为新制造时代的价值创造者和赋能者,其自身也需要转型和升级。笔者希望,产业互联网界和制造界能够快速形成深度互融的新局面。同时,产业互联网的赋能实践之旅应该成为一种新物种、新生态的构建过程。作者系国装智库秘书长、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强国战略研究所所长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QQ:1138247081!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