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中国制造2025”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已经发生新一轮产业变革;这一年中国智能制造已从完善部署至正式推进而形成示范试点;这一年具有战略定位,方向指导的政策相继出炉。在2016已进入倒计时的时刻,智汇工业对重要政策重温、预热、再解读——为2017年的扬帆!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联合发布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了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总体要求、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和组织实施方式,从生命周期、系统层级、智能功能等3个维度建立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参考模型,并由此提出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框架包括“基础”、“安全”、“管理”、“检测评价”、“可靠性”等5类基础共性标准和“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工业软件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5类关键技术标准以及包括《中国制造2025》中10大应用领域在内的不同行业的应用标准。
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制造业总体上还处于价值链低端,钢铁、轻工、机械等传统制造业存量庞大,转型升级既有压力也有潜力。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传统制造业正在加快优化升级步伐。“双创”通过集众智、汇众力,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在增加有效投资、创造有效供给和引领消费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推动制造业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包含两方面内涵
“单项”,企业必须专注于目标市场,长期在专长领域“精耕细作”
“冠军”,要求企业应在相关细分领域中拥有冠军级的市场地位和技术实力
德国赫尔曼·西蒙教授提出的“隐形冠军”概念
产品占据国际市场份额前三或本大洲第一
收入规模不一定很大
不为一般社会公众所熟知
两者概念类似,但也有所不同
强调“单项”,目的是引导企业树立“十年磨一剑”的专注精神
西蒙强调“隐形”,主要是反映这类企业多是以做中间产品为主,且体现了德国这类企业较少利用资本市场的特点
不强调“隐形”,也是为了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同时不将产品领域局限在中间产品领域
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是发展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