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今日智造 > 智造快讯 > 热门直播 > 其他

智能制造生产线加工对象的选择

2017/4/6 0:42:26 人评论 次浏览 来源:机加联盟订阅号 分类:其他

建设智能制造生产线首先要确定加工对象。企业通常会选择最急迫、急需大幅提高产能的拳头产品,但这些产品是否适合进线,首先就要考查其加工工艺。智能制造是在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化制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智能制造的典型特征是“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大量采用高精快换夹具,机械手自动装卸零件,立体仓库,自动物料运输系统,自动调度,可实现无人干预自动运行。所以,智能制造生产线进线产品的加工工艺必须能够适应无人自动化生产。

目前,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基本处于“工业2.0”到“工业3.0之间”,大量采用普通机床加工,自动化数控设备率很低,关键工序才采用数控加工,且存在大量的非自动化加工工序(如钳工钻孔、研磨、去毛刺、清洗、检验及热表处理等)。毛坯粗糙无基准,很多工序需要依靠操作技能,工序十分复杂冗长,这样的工艺显然不适于智能生产线。对于进线产品的选择,其加工工艺应该达到以下基本条件:

(1)各类基础工艺应成熟,加工质量稳定;(2)能够将其普通加工工序改为数控加工;(3)能够采用自动装夹,能精确定位;(4)人工干预及手工工序尽可能少,这些工序能在线外安排。

各类基础工艺必须得到解决,过程稳定,质量一致,是智能制造自动化加工成功的关键,也是保证无人加工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例如,某液压阀体零件上有很多长径比大于10的深孔加工,现仍没有成熟稳定的工艺能保证深孔加工精度,仍无法解决深孔钻排屑、刀具刚性差、断刀、刀具补偿、精度保证等基础工艺问题,只能边测边干,即使使用数控设备,也需要加工过程中不断调整切削参数,不断补偿。普通数控设备在细小的钻头已经崩断的情况下,也无法监测

到,所以无法立即停止加工。有些航空结构件,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及时测量及补偿,或者加工过程中需要修正基准。面对这种基础工艺还不成熟的产品,虽然急需提高产能,但现阶段也不宜选择此类零件进线。

如果产品的某些工艺无法达到自动化加工的要求,也可以考虑线内只进行若干主要工序,将无法进线的工艺安排在线外进行。例如,将无法精确定位的以毛坯为模锻件的进线零件的粗加工设在线外,进线前要加工出基准,此基准要能够较方便用于专用夹具的定位及装夹,精度要足够高。有些热表处理等特种工艺,不属于机加,可安排在线外进线。

建线的企业总是倾向选择其拳头产品的关键件作为进线零件,若这些零件的材料、结构、加工工艺差异很大,会造成生产线设备种类繁多,装夹复杂,建线难度会剧增,且生产线运行控制复杂,整体效率将难以令人满意。系列化的零件,零件类型尽量相似,加工方法尽量一致,这样加工设备的种类就少,若某台设备出故障,能将此台设备的工作调度到其他类似设备上进行,不会导致整条线停顿。在智能制造发展的初级阶段,设备种类要少是普遍的原则。

-END-

文章来源: 贤集网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QQ:1138247081!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