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的智能制造和智能轴承
中国轴承工业协会 何加群
智能化包括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产品的智能化二个范畴。对我们轴承行业来说,即包括轴承的智能制造和智能轴承二个范畴。
智能化是当前政界和产业界的热门话题。笔者就这一话题谈一些个人看法,以期引起业内外人士的讨论。
一.轴承的智能制造
1.在轴承制造智能化问题上不能妄言,也不能妄为
不能妄言——不要用了几台工业机器人就说实现了智能化,不要用了几台功能强大一点的数控机床就说实现了智能化。智能制造有确切的定义,严格的界定:
智能制造是一个不断向深度与广度发展的过程,是基于新一代数字与网络信息技术,贯穿于用户、设计、工艺、生产、检测、管理、服务,及上下游企业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化自决策(多参数人工智能)、精确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可控并可远程控制的具有反馈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
不能妄为——智能制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传统制造→ 数字化制造→ 网络化制造→ 智能化制造的发展。智能制造要“三不”:不要在落后的工艺基础上搞智能化;不要在落后的管理基础上搞智能化;不要没有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就搞智能化。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一次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制造2025》包括了对智能制造三个阶段的表述,首先是数字化,然后是网络化,最终达到智能化。应该说,世界范围内现有的企业和产品达到智能化水平的还很少。智能化的基础是数字化,首先要把产品、整个生产过程、管理等都要引入数字化,也就是信息化的手段,这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把不同的装备和装备、装备和产品、装备和人之间建立通信的路径,最终实现网络化。在数字化和网络化都已经实现的基础上,才能谈到智能制造。”
2.智能制造发展的路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数字化
工业数字化的基本原理是把物理系统投射到数字世界进行优化,之后再用于物理系统,即把物理系统(工业与产品)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转换成数字模型,在数字世界进行优化设计、优化流程,直至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然后运用到物理系统中去。
轴承制造的数字化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研发设计数字化——
通过模拟仿真,建立产品数字化模型,实现CAD(计算机辅助设计)/ CAE(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 CAPP (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 PDM(产品数据管理)等单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集成。
工厂装备数字化——
工厂装备应用深度融入数字化技术的数控系统、控制器(PLC)、伺服电机、电子标签(RFLD)等功能部件。
实现编程、操作、维护和管理的数字化。切削工艺及切削参数的自动优化。
整机操作自动装卡、自动对刀、自动切削。
具有主轴监控和温度补偿、运动部件的位置补偿和热补偿、加工件在机精度检测和补偿、刀具(磨具)磨损和破损在机监控和自动修正补偿等功能。
生产过程数字化——
应用具有人力资源管控、设备运行管控、生产工艺管控、进度计划管控、生产工单管控、物料供应管控、产品质量管控、工磨具管控和生产可视化等模块的MES系统(制造执行系统)。
运用这一系统,能够实时采集机床信息、掌握设备状态、进行设备效率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工单计划、生产趋势分析,适时控制、调整、预警,并可通过手机终端,访问车间管理信息。
·网络化
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并实际运行,由单项信息技术的运用,发展到综合集成。进而发展到PDM—MES—PLM—ERP的高效协同与综合集成。
培育企业互联互通的生态体系。建立企业中央数据库,运用云技术、大数据技术,以数据流为核心,人、机器、产品互联互通,人人互联、人机互联、机物互联、机机互联,实现企业内部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成,企业内部所有环节无缝对接。
企业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式转变为扁平化矩阵式。业务流程由串联转变为并联,去中间化,去中介化,畅通价值链,企业各个环节与用户和供应商实现信息实时同步、互联互通,以利于快速响应用户订单,整合用户碎片化需求。
通过以上整合,实现信息系统纵向、横向和端对端的集成,形成覆盖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
·智能化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
——基于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融合的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人(机器人)、智能化设备、产品之间通过有线无线、宽带、移动、泛在的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联系、链接在一起。
——贯穿于用户、设计、工艺、生产、检测、管理、服务,及上下游企业的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产品全生命周期、全制造流程。
——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化自决策、精确控制自执行等功能。
——具有在大数据基础上的实时调整能力,实现高度灵活、 柔性化生产和服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未完待续...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