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2016年8月26日,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在2016中国两化融合大会上发布了《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6)》,基于全国近70000家企业近百项两化融合评估指标的一手数据,全面剖析了全国、31个省市、13个重点行业的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关键指标情况、发展重点、价值成效、特征模式等,是延续近六年两化融合年度评估报告的升级版,是我国两化融合发展的全景图。
中国两化融合服务平台将分十四期对《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6)》进行解读,本期内容为“我国各行业两化融合发展特征鲜明”。
一、重点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沿产业链呈现“三峰-双谷”波动态势
2016年,重点行业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延续“三峰-双谷”态势,分别处于产业链两端以及中间的能源、部分消费品行业、电子信息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各类行业沿着产业链呈(W)形态波动,如图1所示。与2015年相比,装备制造业增长速度最快,达到4.3%,而装备制造业中交通设备制造行业增长速度最快。国家大力倡导智能制造、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等两化融合发展重点和方向,带动了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的快速增长。沿着产业链的演进方向,各细分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涨幅表现为近似(M)形态波动,这与各细分行业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态势大致相反,如图2所示。电子信息制造、电力等两化融合水平较高的行业增长速度减缓,交通设备制造、机械等装备制造业以及医药、食品、轻工、纺织等消费品制造业增长势头强劲,原材料行业中石化行业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建材、冶金等细分行业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产能过剩等影响,增长乏力。
图1 2015-2016年沿产业链各细分行业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
图2 2015-2016年沿产业链各细分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态势
二、各行业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侧重点不同
原材料行业主要关注生产管控和经营管控类能力。2016年原材料行业的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60.0%,其中石化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8.8%,建材行业达到49.8%。装备行业普遍致力于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和生产管控能力。2016年装备行业的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到77.4%,而原材料和消费品行业均低于60%;实现管控集成的企业比例达到21.0%。消费品行业在打造用户服务和供应链管理类能力方面最活跃。2016年消费品行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为56.1%,其中纺织、轻工、医药等行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均接近或达到50%以上;实现产业链协同的企业比例达到8.1%,其中食品、医药行业实现产业链协同的企业比例超过9%。电子信息行业对于生产管控和供应链管理类能力最为关注。电子行业的底层装备的数控化水平、管控集成水平、产供销集成水平以及产业链协同水平均处于各行业前列。
指标 | 全国 | 原材料 | 装备 | 消费品 | 电子通信 | ||||||
2015 | 2016 | 2015 | 2016 | 2015 | 2016 | 2015 | 2016 | 2015 | 2016 | ||
数字化 |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 61.1 | 61.7 | 48.5 | 49.7 | 76.5 | 77.4 | 54.7 | 54.9 | 73.9 | 72.9 |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 45.4 | 45.7 | 59.8 | 60.0 | 35.4 | 37.3 | 41.8 | 41.5 | 51.8 | 51.6 | |
实现关键业务环节全面信息化的企业比例 | 36.8 | 38.3 | 28.8 | 30.8 | 43.1 | 45.5 | 34.0 | 34.9 | 51.1 | 50.3 | |
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 | 52.9 | 54.0 | 44.7 | 45.8 | 53.2 | 55.2 | 55.6 | 56.1 | 62.3 | 62.4 | |
集成互联 | 实现管控集成的企业比例 | 18.0 | 18.7 | 15.0 | 16.0 | 19.6 | 21.0 | 16.8 | 17.1 | 27.0 | 26.5 |
实现产供销集成的企业比例 | 21.5 | 22.9 | 17.4 | 18.8 | 22.1 | 24.3 | 20.5 | 21.5 | 35.9 | 35.9 | |
智能协同 | 实现产业链协同的企业比例 | 6.5 | 7.2 | 5.7 | 6.8 | 5.5 | 5.8 | 7.5 | 8.1 | 7.6 | 8.8 |
智能制造就绪率 | 4.4 | 5.1 | 4.2 | 5.0 | 4.8 | 5.3 | 4.3 | 4.4 | 8.0 | 8.6 |
表1 2016年不同行业两化融合关键指标(单位:%)
注:对于“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表1及上文中涉及数值是按照企业规模计算的加权平均值,反映该指标国家(行业、区域)的综合水平。
各类软件普及率具有显著的行业特性。从各类软件行业应用普及率排名来看,交通设备制造业ERP、SCM、PLM、PDM、CAD/CAE/CAPP、CAM、MES普及率均名列首位,但CRM应用普及率不高,与其他行业相比仅属中游;机械行业PLM、PDM、CAD/CAE/CAPP、CAM与行业特性紧密相关的软件普及率较高,均名列第二位,MES和ERP等精细化生产管控类软件排名均在第四位,处于中上游,而SCM、CRM等经营管理类软件应用普及率不高;电子行业各类软件普及率均较高,处在第二位和第四位之间,相比之下,SCM的应用普及率还有较大上升空间;医药行业经营管理类软件的普及率较高,排名均处于前三位,尤其是CRM普及率,医药行业位列第一,但医药行业CAM、MES等生产管控类软件普及率较低,仅处于中下游水平;石化行业两化融合整体水平较高,其中SCM、MES、SCADA等软件普及率表现突出,位列第二或第三位,作为原材料行业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已有较大突破,处于中上游;冶金、建材等原材料行业除生产管控类软件普及率处于中上等外,其他类别软件应用普及率偏低,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是原材料行业两化融合发展的重点;食品、轻工、纺织等消费品工业各软件普及率整体偏低,但有突出的亮点。
图3 各类软件普及率行业排名情况
三、行业两化融合成熟度分析——行业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分布特征
通过分析各行业两化融合发展阶段的分布特征,可以判断各行业两化融合发展的成熟度。鉴于当前我国各行业达到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占比普遍较低(均在10%以下),本报告按照全国各行业在起步建设阶段、单项覆盖阶段、集成提升及以上阶段(包括集成提升阶段、创新突破阶段)的分布情况来梳理全国各行业两化融合发展的成熟度。
按照各行业在起步建设阶段、单项覆盖阶段、集成提升及以上阶段的占比分布特征不同,可将各行业两化融合成熟度分为四种类型——引领型、成熟型、潜力型、成长型,如图3-12所示。
图4 2016年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成熟度分布情况
引领型。属于引领型的行业,单项覆盖阶段企业占比最多,集成提升及以上阶段的企业占比高于起步建设阶段。2016年,我国电力和电子行业的两化融合成熟度表现为引领型,其中,电子行业由成熟型跃升为引领型。电子行业总体自动化基础较好,企业生产设备、检测和监控设备、仓储物流设备数字化率较高,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环节的应用水平较好,未来电子行业需要按企业不同规模分类推进两化融合,大规模企业的两化融合发展重点是各单项环节的集成互联,小规模企业的两化融合发展重点是普及各单项业务环节的信息化应用。对于电力行业,近两年电力行业两化融合水平处于全国工业领域领先,信息技术成为电力工业发、输、配、变、用等电力生产运营的基础保障,信息数据将成为电力企业除人、财、物之外的第四大资源。随着新能源的开发建设,风能、光伏电站建设与入网需要,以及智能电网的发展,信息技术将在未来的电力系统中扮演核心角色,成为能源互联网实现的基础。未来电力行业需要在目前良好的两化融合基础上,找准单项覆盖向集成提升发展的突破点,发挥集成提升及以上阶段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电力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成熟型。属于成熟型的行业,单项覆盖阶段企业占比最多,但与引领型相比,处在集成提升及以上阶段的企业占比则低于起步建设阶段。石化、医药、机械和交通设备制造业的两化融合成熟度属于成熟型。其中石化、医药行业由2015年的成长型跃升为成熟型,机械行业由潜力型跃升为成熟型。对于这些行业而言,行业内中小微企业占比均超过60%,个别行业小微企业占比甚至超过75%,对比近两年的数据发现,小微型企业单项覆盖阶段占比由2015年的32.7%增长至目前的44.2%,成为两化融合发展的最大主体,两化融合发展成熟度显著提升,信息技术在各业务环节中的普及率进一步提升,未来,这些行业在继续推动两化融合基础环境整体就绪的同时,要进一步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跨业务环节的集成应用。交通设备制造业的成熟度依然为成熟型,我国交通设备制造业在研发、制造、营销、销售、售后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大部分企业处于单项覆盖阶段,未来需要找准单项覆盖向集成提升发展的突破点,提升两化融合水平,进一步发展车联网和远程诊断维修业务,实现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对于仍处于起步建设阶段的企业,则需要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快向单项覆盖阶段发展。
潜力型。属于潜力型的行业,处于单项覆盖阶段与起步建设阶段的企业数量相当,且占比都比较大,只有少数企业处于集成提升及以上阶段,包括属于原材料行业的冶金、建材和属于消费品行业的轻工、纺织和食品业,以及采矿行业。与2015年相比,除采矿行业原本属于潜力型外,冶金、建材、轻工、纺织、食品由成长型跃升为潜力型。2016年,原材料、消费品行业中,超过十分之一的企业由起步建设阶段跃升至单项覆盖阶段,目前这两个行业中处在单项覆盖阶段的企业占比分别为47.3%、46.2%,较2015年增长20.6、13.5个百分点,行业两化融合成熟度进一步提升。对于潜力型的行业需要同时加强企业两化融合基础建设和提升单项应用水平。一方面,鼓励企业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向单项覆盖阶段迈进;另一方面,分领域、分行业寻求共性解决方案,加速行业各环节信息化应用的综合集成。
四、行业两化融合引领因素分析——各行业引领两化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
各行业两化融合的总体水平是由其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服务、经营管理等各环节的两化融合水平综合得出的,不同行业在各环节的两化融合表现不尽相同。通过对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服务化转型三个环节的两化融合水平进行行业间对比分析,可以定位当前各行业引领两化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将各行业两化融合引领情况分为三种类型——生产引领型、研发引领型、服务引领型,如图5所示。
图5 不同行业两化融合引领因素分析
生产引领型。属于生产引领型的行业,在生产制造方面的两化融合得分处于各行业领先地位,这些行业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底层设备、生产制造、生产管理等环节的有效融合,生产设备数字化程度以及生产管控水平显著领先于其他行业,主要包括电子、冶金、石化、交通设备制造、烟草等行业。
研发引领型:属于研发引领型的行业,在研发设计方面的两化融合得分处于各行业领先地位,这些行业有效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研发设计环节的有效融合,数字化产品设计、工艺设计与仿真分析、产品与工艺设计一体化协同设计等方面的水平显著领先于其他行业,主要包括交通设备制造、机械、电子等行业。
服务引领型:属于服务引领型的行业,在服务化转型方面的两化融合得分处于各行业领先地位,这些行业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构产业价值链,在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以及远程在线服务等服务化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包括电子、纺织、机械、交通设备制造等行业。
图6 各关键环节先进行业分布
五、行业两化融合发展趋势分析——行业间智能制造就绪程度与互联网化转型发展差距
对各行业的智能制造就绪率和互联网化指数的排名情况进行组合分析,对行业两化融合发展的重点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可将各行业两化融合的发展趋势分为四种类型——创新驱动型、智能制造先导型、互联网化先导型和传统发展型,如图7所示。
图7 行业两化融合发展趋势模型
创新驱动型。属于创新驱动型的行业,智能制造就绪率与互联网化指数排名均处于全国前列,基于两化融合进行智能制造和企业互联网化转型方面的探索创新比较积极,均取得了初步成效,包括电子、交通设备制造、石化、医药等行业。
智能制造先导型。属于智能制造先导型的行业,智能制造就绪率的排名处于前列,基于两化融合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探索创新比较积极,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企业互联网化转型方面则相对滞后,机械、冶金行业属于智能制造先导型。
互联网化先导型。属于互联网化先导型的行业,互联网化指数的排名处于前列,智能制造就绪率的排名则较为靠后,这些行业基于两化融合在互联网化转型方面的探索创新比较积极,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智能制造方面则相对滞后,食品、轻工(家电)行业属于互联网化先导型。
传统发展型。属于传统发展型的行业,智能制造就绪率和互联网化指数排名均较为靠后,相对其它行业,缺乏基于两化融合在智能制造和互联网化转型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发展方式相对传统,在新模式新业态培育方面比较薄弱,包括纺织、轻工(不含家电)、建材共3个行业。
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和支持下,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为企业、行业和政府提供两化融合跟踪研判、专题研究、标准研制、评估诊断与咨询、贯标评定、试点示范、宣贯培训、解决方案、成果推广、会议交流、国际合作等服务。联盟热忱欢迎全社会积极投身于两化融合的业界同仁加入,凡拥护联盟章程的企、事业单位及社团组织,均可申请成为联盟会员。联盟不收取会费。
联盟官网:www.cspiii.com
联系电话:010-88686326
欢迎投稿:tougao@cspiii.com

公众号
cspiii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