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深度结合
且看海立“两化融合”工作的
推进演变

海立由产品专业化向产业多元化转型,形成“压缩机、电机、驱动控制、冷暖关联”四大产业的多元化格局。海立的战略定位也逐渐锁定为以发展核心零部件及关联产业的战略导向型企业集团。面对互联网+,云计算,智能制造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海立需要适应新形势、打造新能力,提升海立空调压缩机大规模定制研发制造能力和集团财务管控能力,将是海立新一轮转型发展的关键!

多年来,海立积累的各种设计和生产数据及其规格要求,是企业的一笔不可小觑的“数据资源”,这也为海立推进两化融合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前提。这些“数据资源”通过信息技术的赋能,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的融合应用,被有效盘活,这不仅可以提升企业质量管控的能力,更可以在此基础上促进产品创新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精益化管理。为此,海立集团制定了《海立集团信息化发展规划》,成立了董事长和总裁直接领导,首席运行官任项目经理,研发中心、制造部门、营销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业务人员、信息化开发人员组成的管理团队,实现全过程的一体化精益管控,打造空调压缩机大规模定制研发制造能力。
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在海立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海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工业化转型创新,研发了一系列国内国际领先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的同时,在产品制造过程和供应链组织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融入信息化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了价值链的高效协同,也成为了智能制造的示范企业。

海立两化融合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5亿元,并拥有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团队。纵观海立两化融合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历了“起步——单项覆盖——初步综合集成——综合集成”这四个阶段。
从1993年至1996年,海立两化融合处于“起步建设”阶段,重在个人工作的效率和业务的基础沟通建设,企业建成局域网和邮件系统。
2001年至2006期间,两化融合工作处于“单项覆盖”阶段,重在于财务、分销、产品开发、制造流程开发等方面的建设;企业建成了ERP资源管理系统和产品数据管理系统。

2007年至2015年期间,两化融合工作处于“初步综合集成”阶段,重在优化供应链资源、提高执行力和运作效率等方面建设,企业建成制造执行系统,采购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此同时,2007年海立第一台自动化机器人开始投入生产,至今已有数百台机器人应用在生产领域。海立作为家电行业首家大规模投入工业机器人实现自动化生产,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基础建设数字化工厂、智能制造生产系统的企业,其“空调压缩机柔性化自动装配生产线”项目,列入国家智能制造专项。

2016年至2018年期间,两化融合工作处于“综合集成”阶段,重在大规模定制研发制造、集团财务管控能力建设。未来3至5年间,海立致力于打造的工厂数字化转型,从数字化的生产线结构、柔性化的生产线到自动仓储配送物流系统等,实现设备、调度、监控、管理上一体化,让海立的工厂变成真正的透明工厂,柔性高效。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