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今日智造 > 智造快讯 > 热门直播 > MES

特邀嘉宾解读《欧洲工业的未来——欧洲制造2030》!

2017/3/7 0:23:09 人评论 次浏览 来源:汽车工艺师 分类:MES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页面

由于上次举办《欧洲工业的未来——欧洲制造2030》读书分享会,有很多粉丝都没来得及参与,现老路把会议内容整理了一下,供大家参考!

一、主持人开场

近年,“工业4.0,智能制造”一直是巨大的风口,政府推动,资本和技术持续助力,产业界忙着转型升级,制造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大家知道,“工业4.0”最早从德国提出的,那现在让我们把视线转到欧洲,今晚为大家呈现的这边书,名字叫《欧洲工业的未来——欧洲制造2030》。看看真实的欧洲的制造业到底是什么样子,智库如何献言“欧洲工业的未来”,以及围绕制造业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话题,制造业除了成本和效率之外,所延伸出的可持续发展、新制造范式、工业哲学、“教学工厂”等等方面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欧洲制造2030能为中国制造2025和智能化转型带来哪些有价值的启发。

所以,特别期待重磅嘉宾们的解读。

顺便说一句,如果你曾经读过或者正在读过有关工业、智能制造类的好书,只要有真知灼见、深刻洞察的书,期待能推荐给我们,让我们一起读懂工业,服务工业。

为了本次读书会,我们特意邀请到了几位重磅嘉宾,他们分别是本书翻译王志欣、姚建民老师;工业4.0俱乐部秘书长、同时也是工业4.0产业联盟秘书长杜玉河先生,工业4.0研究院副院长、长期研究欧洲未来工厂项目的王明芬老师、国内知名智能制造和信息化专家eworks总编黄培博士进行分享和点评。

接下来,我说一下今晚的分享结构,因为今晚有五个嘉宾在分享,在这儿我把整个过程三个小阶段。

· 一、王志欣、姚建民老师就本书的引入和翻译过程作分享;

· 王明芬副院长、杜玉河秘书长分别给大家解读《欧洲工业的未来》;

· 黄培博士为大家作系统总结和点评

· 二、提问环节,由各位嘉宾解答

好的,让我们快快进入分享环节,有请王志欣、姚建民老师登场。

二、王志欣老师介绍了本书的翻译情况

主持人好!各位书友晚上好!我是王志欣,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分享《欧洲工业的未来》这本书的翻译与学习心得。

我先介绍一下本书作者的情况。恩格尔贝特·韦斯特坎博尔服务于弗朗霍夫研究所,这是德国工业4.0的思想重镇,而他本人是斯图加特先进制造研究生院的创始人。所以,我们不妨认为,从他的思路可以窥见德国未来制造的思路。

接到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翻译委托之前,我刚完成了和机工社合作的另一本书——萨特亚吉特·达斯的《大停滞》。在《大停滞》中,达斯对当前世界经济不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表达了很深的担忧。他提到了石油等化石资源和稀土等天然资源的耗尽、食物、水资源甚至人口资源的短缺、金融危机、贸易壁垒、经济隔离等问题,认为回归俭朴才是解决经济困局的唯一途径。

韦斯特坎博尔对欧洲经济形势的观察和达斯的世界经济感受基本一致:他提到,过去几十年里欧洲工业基础和经济增加值不断减少,未来会继续因为去工业化丢失一半的就业机会。但是,与达斯的消极回归不同的是,韦斯特坎博尔提出,要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与竞争力的制造模式。如果说达斯给我们带来的是悲天悯人的哲学指引,那么韦斯特坎博尔提供的则是积极务实的技术指引。我们把他有关制造未来的概念和思路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帮助理清我们自己的思路,使我们的发展更有成效,成功率更高。

还需要和大家提一下的是,韦斯特坎博尔是德国人,而这本书是用英语写成的,他的行文常常与标准英语不太一致,给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因为这个原因,再加上时间方面的限制,书中可能有一些处理不够细致的地方,请各位书友在阅读过程中多多包涵,并欢迎大家提出宝贵的批评与建议。谢谢。

三、姚建民老师的主题分享


姚建民老师简介:计算机博士研究员,就职于苏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兼职苏州大学计算机学院。

分享的主题是:中国与欧洲未来制造战略对比及路径选择

首先,是全球制造业变迁的趋势

欧洲未来制造战略是这样描述欧洲现状的,“在过去的40年里,欧洲的工业基础减少了1/3;过去的20年里,欧洲经济失去了1/3的增加值;未来30年里,欧洲将由于去工业化再度失去一半的就业机会”。

中国制造2025规划及解读的表述则是,“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我国已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

作为重要的地球村村民,欧洲制造2030战略可以作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对照和参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未来制造的大背景和战略意图,为先进制造业选择合适的路径。

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瞄准: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推动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

根据本书的观点,欧洲制造2030的聚焦点:增长和就业之需。欧洲制造2030是协调欧盟、区域和各国战略合作的制造技术战略规划,确保经济的增长和促进高质量的就业。

欧洲工业在GDP中的份额不断降低,失去了大量工作岗位。产品和消费由全球创新中心(美国、日本、欧洲)向新兴地区(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转移——金砖国家越来越有同样的趋势。

欧洲工业2030中,我很有感触的几个点:

1)城市环境中的制造是城市膨胀的对策;让制造融入社区,以最佳经济和生态途径满足客户需求。降低住宅、工作场所、购物中心间交通流量,减少交通和制造的排放;缓解低端教育群体的失业及社会问题;提高旧工业区和污染废墟的可用性,造就精益、清洁、绿色的未来工厂。

2)人口老龄化不但会影响未来产品和未来市场,还可能冲击欧洲制造业中约1亿人的工作机会。老龄化人群经验水平高,但不适合普通的体力劳动。由于工业自动化水平持续提高制造业中越来越多的直接手工作业被间接工作所取代,信息化和自动化为老龄人口开辟了新的工作机会。

3)动荡的金融市场对制造业冲击很大。金融危机和其它经济周期现象揭示了这个问题。在全球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很混乱的情况下,企业要实现较高的弹性和适应性,需要新的管理、金融和流动性模式。

4)制造业与城市的融合。克服从住宅到工作场所或购物中心的漫长距离带来的交通流量;购物区的供应带来的交通流量;交通和制造的排放导致的尘霾。

5)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制造。数字环境中工程师的工作场景比传统方式更便于学习和监控。信息随时随地可以获取,并可在虚拟系统中呈现,即使是复杂的技术方案,理解起来也并不费时。

6)大力推行工程和技术结合的学校-工厂双轨教育。双轨教育概念的源头在教学医院。上面几点是我翻译过程中印象深刻的地方。和我们国家的一些理念契合很好,或者反差较大。与大家分享。

谢谢。

长按二维码 购买

四、工业4.0研究院王明芬副院长的分享

主持人:好的,感谢王老师和姚老师带来的开场分享,从翻译过程中的的视角给提炼了一些重要观点。那接下来有请长期研究欧洲未来工厂项目、工业4.0研究院副院长王明芬老师,分享她的洞察和思考。

各位晚上好!

今天我应邀来谈谈对相关主题的理解,给大家简要讲讲一些背景情况以及最新进展。

这本书主题是欧洲工业,小标题是“欧洲制造2030”,这可以直观的就和“中国制造2025”对应起来。

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主要是三方面:

1、欧洲制造2030比较“虚”,周期也比较长一些;中国制造2025则比较“实”,更具体一些。原因在于欧盟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各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需要更大的灵活度。

2、欧洲2030更偏向于R&I,即研究与创新;而中国制造2025则是一个直接的产业政策。主要是涉及到补贴方面。欧盟的补贴会给到研究机构等创新环节,而我们的补贴则直接给到具体企业和项目居多。这跟我们国家更强调落地不无关系的。

3、欧洲制造2030更强调制造体系与社会生活的和谐,而中国制造2025则更强调经济的发展。欧洲制造2030实际上ManuFuture是这个跨领域的非正式组织产生的一份报告。这个国内人士不太熟悉的“制造未来ManuFuture”,早在2003就提出来的概念,并且成立了平台和组织。由ISG ManuFuture主体负责。ISG即Indicators sub-group,这个工作小组2001年就成立了。

除了ManuFuture和Manufacturing 2030之外,还有与它们相关的多个计划,读者们如果是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的信息,可以看下图稍微做个梳理:

如上图,制造未来ManuFuture先后提出了:Vision2020(2020愿景)、SRA(制造战略研究议程)和Road maps(研究路线图)。

这些对于2007-2013年的欧洲第七框架计划(FP7)是重要贡献。EFFRA的“未来工厂”也是在2010年推出了第一个Roadmap 2010-2013。随后在2014年开始欧洲第八框架计划(FP8),后来改名为现在被大家所熟识的Horizon 2020(地平线2020)计划。

在我看来,欧洲制造2030这本书都是关于一个国内大家不是很熟悉的概念叫做“R&I”,研究与创新,关于R&I的政府引导和扶持。而欧洲R&I领域的最新进展,则是全面推进欧洲数字化单一市场(DSM),当中包含多个领域多个类别的计划,其中包括针对工业领域的DEI(Digital European Industry)计划。

也就是说,这些都是欧洲的相关政府机构,面对国际竞争,为了促进欧洲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所推出的政策。

在国内,我们政府的支持主要是直接给企业发补贴,或者拨出预算进行某些项目。欧洲政府也发补贴,但是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发。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推出产业创新政策。

R&I政策并非我们国内通常意义上的产业政策,以免干涉自由贸易。但其目的我们的政府补贴是一样的,异曲同工。

实际上我国过多地采用直接补贴,会让我们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面临更多的“双反”阻力(反倾销和反补贴),之前我们和部委领导专家们交流时都提到过这些问题。

我想这就是我们了解和跟踪这些计划和研究的最大意义了。

最后,因为群里有些专家可能想对我提到的相关情况作第一手的了解,给大家发几个相关的链接和资料: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

王明芬女士分享的引用内容来源链接:

http://www.sraeurope.org

https://ec.europa.eu/digital-single-market/en/digitising-european-industry

五、工业4.0俱乐部秘书长杜玉河先生的分享

主持人:谢谢王副院长,刚才重点介绍了欧洲制造2030和“制造未来ManuFuture”的背景情况以及最新进展。这样将相关背景知识梳理出来,就发觉好些概念和框架行动就能对接上了,对理解本书很有帮助。好,下面有请工业4.0俱乐部秘书长、同时也是工业4.0产业联盟秘书长杜玉河。

大家好,那开始我的分享。

题目是:欧洲工业回归的逻辑

具体分享内容之前需跟大家讲一下。希望大家有一些心理准备。这本书主要是讲国家级的战略:战略思考以及未来的行动。

第一、希望大家要有一些国家战略思维。如果没有国家战略思维或者在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州和州之间的竞争的这个角度上去思考的话,那么读这本书是很难的,也就是说不在一个层次上。

第二、需要大家注意,有必要增加一些对洲与洲,国际间的这个高的战略思维。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产业,我们的整个工作都是依附于整个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将会影响到企业和其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这也就是说,我们其实所处的时代,你是逃离不了的,这时候只能顺势而为。知道你的竞争对手在做什么,那么这时候就可以正确地选择自己的战略。这就是本书给大家的一个重要的启发。

基于这种情况呢,我来同这样的几个角度给大家进行分析。

第一点是做一些观察,也就是全球产业分工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来讲,随着2017年特朗普的上台将会更加加剧。使得原先作为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已经在发生了。

第二点,你如果想战胜对手,最好知道对手在做什么,他们的内部逻辑是什么。我们做了一些梳理,也供大家进行参考。具体分享ppt的相应内容,由于在宾馆中网络的问题,我无法通过ppt跟大家进行讲解,所以后续会将这个ppt做成图文发给大家,请大家进行关注。

最后做一个总结,其实对我们来讲的话有这样战略机遇期,是一生中的幸运。

对国家来讲的话,做好现有的事情,要稳住阵脚,同时做好前期的布局。

对企业来讲的话,同样是做好现在的事情,同时布局好未来的产业

对于个人来讲的话,将具备新的战略机遇期。特别是数字工业的崛起,使得所有的产业都可以,特别是低技术的产业在非低劳动力成本的地方可以进行生产。

抓住数字工业的机遇期,工程师的崛起将是新一个阶段的崛起的主力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们的思想可以引导我们对于新一代的竞争的格局的认识,和我们自己,布局和能力的提升。

再次感谢大家的参与。

欢迎大家在行动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入地进行剖析和理解,探讨出真正探索出一条,我们基于整个外部环境变化的新的中国企业和个人的发展之路。

好的,我的分享就到此结束,希望跟大家进行深入的探讨。

主持人:感谢杜总站在战略高度去观察和剖析欧洲制造战略,并提醒大家,我们还将处于长期战略竞争期,对国家、产业和企业,甚至对个人来讲,都是重大机遇,为此做好布局,收获成长。

六、e-works总编黄培博士作系统总结和点评


主持人:接下来有请最后一位嘉宾,国内知名智能制造和信息化专家、e works总编黄培博士为大家作系统总结和点评。

大家好,我是eworks数字化企业网总编黄培。前面几位嘉宾从不同角度分享了本书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我把这本书读了两遍,下面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德国教育的双轨制值得学习。德国人认为,就读职业技术学院和大学是两种选择,没有贵贱之分。例如,奔驰汽车的CEO就是自己的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德国教育的双轨制值得学习。德国人认为,就读职业技术学院和大学是两种选择,没有贵贱之分。例如,奔驰汽车的CEO就是自己的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

在有一次考察中,我们在木工机械行业隐形冠军豪迈集团(本书有体积),碰到了两位来企业做学徒的中国学生,他们有几百欧元的报酬,部分时间来学习。学习完了可以留在企业。

德国的Fraunhofer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研究机构,有66个研究所。有三分之一的经费来自政府,其它经费来自与企业的合作。

在标准和认证方面,德国的TUV是一个典范。有两家机构,总部分别位于慕尼黑和科隆。分别有两万多员工,每年有二十多亿欧元的营业额,从事各类认证、检测和试验服务。

我们已组织了五次德国工业4.0考察,今年四月下旬将组织第六次德国工业4.0考察。

关于制造业回归城市的这个主题,我们参观了宝马汽车的慕尼黑工厂,位于慕尼黑市区。大众汽车的透明工厂,则位于德累斯顿,也是绿色制造的典范。不过大众汽车透明工厂是制造大众的高端品牌辉腾,由于与大众品牌定位的差异很大,去年关闭了。

德国的隐形冠军很值得学习。例如德马吉森精机开发了全球第一台增材制造和传统加工融合的混合制造加工中心,通快集团开发中激光加工的整体方案,从自动化上下料设备到多坐标的激光加工中心,到CAD/CAM软件。还销售激光器。

FESTO研发的仿生鸟非常前沿。

德国企业并不盲目追求上市,他们更强调独立性,强调专注和技术创新。德国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也值得学习。工业4.0工作组就结合了SAP,西门子,已经多个行业协会。

这本书强调了产业链协调配套的理念,指出,欧洲国家由于过份忽视所谓低技术的制造业,而是的欧洲的制造业整体配套能力下降,成本上升,损失了很对就业机会。这值得我们大家注意。

本书也强调了柔性自动化,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对振兴制造业的重要意义,值得学习。

包括强调基于知识工程来推动制造业创新。

德国的制造企业在与环境和谐发展方面做得很好。例如,我们考察的真空技术隐形冠军施麦茨就在黑森林地区,德马吉就在新天鹅堡附近。

本书也强调了材料创新、工艺创新,产品轻量化、纳米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

这张图是本书的核心

绿色制造,与环境协调发展。零排放,零污染,这是欧洲制造业追求的高境界。

本书强调的观点

工业4.0本身就是德国企业和政府在意识到失去了互联网领域的主导权之后,力图在工业发展领域,综合利用德国的工业设备、自动化、工业软件的整体优势,打造的一个整体品牌和国家战略。

西门子安贝格工厂是公认的最接近工业4.0的工厂。该工厂最牛的是物流的自动化,设备布局的灵活性,电子组装工序实现了通过RFID识别特定的产品bom和装配工艺,从而实现混流生产,还有质量分析和MES应用。近年来,ABB、博世都推出了协作机器人,实现人机协作。Festo则实现了生产线设备的标准化和模块化,可以快速组合,这些都代表了未来制造的趋势。

以上是我阅读本书,结合eworks组织德国工业4.0,走访30多家德国企业的一些感悟。

我觉得本书还是很值得学习,有些翻译的术语,再版时可以修订一下。推荐大家阅读本书。

谢谢大家。

七、读者朋友的提问和嘉宾解读


掌心化雪:我去参观过弗劳恩霍夫研究院了解了传感器在工业4.0制造中的作用 感觉这才是关键,您觉得我们突破的关键在哪里?

黄培:实际上美国的智能制造研究所,就是借鉴Fraunhofer的模式,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合作。


Badboy 群中提问德国的人才培养针对工业4.0有什么变化?工业4.0如何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接轨?

黄培:@Bad boy中国学生都不愿意做技术工人。我在宝马碰到穿蓝色背带裤的工人,每个人都很自豪。

请问黄博士!德国大学双规教育与应用技术大学的培养模式一样吗?

职业学院如果都录取考不上大学,不想好好学习的学生,是很糟糕的。在德国,大学和技术学院是两种平等的选择。

Badboy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分享!我去年在德国进修职业教育的技术教学法,非常欣赏德国的双元(轨)制和教学(医院)诊断改进的举措,但这种模式在许多国家推广多障碍重重,难以“落地”。面向工业4.0、欧洲制造2030,中国制造需要奋起直追!而要让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生根”,离不开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摇篮。着眼于未来中国智造的竞争力,请问各位专家:您对高职院人才培养模式有什么建议?您对构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什么样的期待?


工业4.0读书会助理——王乐:这本书是从国家甚至洲的层面给出的战略构想,具体到企业层面,给我们什么启示和机会,从中国企业的立场,我们在经营和战略层面需要做出什么改变?谢谢!您刚才提到中国制造2025的补助主要给企业。中国企业对创新的投入如何提高呢?

黄培:@工业4.0读书会助理王乐,我认为未来的十年一定是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的十年。


马红钢:@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 秘书长我想问一下:此书讲的都是战略,但是我们要如何借鉴?更重要的是企业如何借鉴、实施?

杜玉河秘书长:你听着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因此来讲的话呢我希望能够比较详细的跟大家进行下沟通。对于欧洲工业的来讲,关于工人的事情,其实也同样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大家认为的他们对于文化的认知之外,更多的是开始了新的解决方案和方法。本书中已经作了详细的论述。

特别是数字工程对于整个工程的影响。未来的工人,也和现在的工人所从事的事情是非常不一样的。他们的工作环境也开始做了巨大的变化。真正实际的工作,其实更多的是由机器去完成的。更多地利用虚拟和现实的融合,使得工作更加的愉悦。

更多的年轻人会喜欢上工业。未来的工厂,更多的是工程师和机器的配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工程师的崛起。


Xushilong杜老师,请问欧洲工业的回归对我国工业有哪些利与弊呢?

@xushilong关于欧洲工业回归,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意义非常重大。对于我国的利和弊非常的清晰。

利就是指出了我们国家整个产业升级转型的方向。迫使中国企业加速进行转型升级调结构。

弊就是对于中国的企业将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因为在于欧洲的订单将会由欧洲企业进行了满足,这样对于我们的外贸出口企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过去很多低技术的产业会在中国进行生产,现在这些低技术的产业也会在欧洲本地生产了。


申宏杰问:我想问一个问题:在IE4.0中提出CPS,那么我理解应该是数字样机作为源头,驱动线下资源完成产品实现。那么就涉及到数字样机的可实现性。在设计出来一个产品后,自动传递信息组织多个生产企业并行完成生产可是怎么保证其他生产企业能够达到加工要求?国内目前是不是应该先提高数字样机的质量,而不是把着眼点放在做供应链、虚拟生产企业?

网友提问杜玉河秘书长@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 秘书长提问:工业4.0在实现路径、先后进度上还是有明显的行业区别的,机电制造业等在4.0接轨发展上比较前卫,如何看待中国建筑领域的工业4.0进程?

杜玉河秘书长:建筑领域那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在中国建筑领域里头的发展进程高低的偏差非常大。2.0的机械化操作。一些机械装备上已经开始涉及到了3.0的数控设备。但是如何从bim到整个现场施工这个过程中现在已经开始了大量的推动。


王明芬.工业4.0研究院 @杨冰 问题1:我还有个困惑,对于中小企业搞几台智能设备,搞一些尖端设备,再添一些高水平院校的毕业生,是不是真就完成了企业转型,这样的企业到底是不是所谓的智能制造型企业?答:不是。我们的观点是并非每个企业都需要采用先进装备,设备升级改造的目的最终是形成差异竞争优势,不宜为改造而改造。

问题2:中国制造2025与国企改革能否起到相辅相成之效果,在相互发展中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以及可采取的解决之策?答:这个问题最大的症结是产能过剩。对策是企业需要在最终产品上作创新。

问题3:我们在研究学习了各国未来的制造业发展理念之后?如何基于这些思想,根据我们的企业现状,来规划我们的实施路径,如何将概念落地?答:这个问题比较具体,首先要结合行业特点,再结合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情况,最后就是要企业家精神的体现。如果企业不敢冒大的创新风险,步步紧跟也是可行的。


长按二维码 购买

热门图书排行

?金粉最爱图书排行

?机械加工排行

?生产管理排行

?设计软件排行

?最新上架

欢迎加入金粉商城,机械人专享的商城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首页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QQ:1138247081!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