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今日智造 > 智造快讯 > 热门直播 > 机械

不要把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混为一谈,根本就是两码事儿!

2017/7/26 18:26:12 人评论 次浏览 来源:智能智造研究中心 分类:机械

       人工智能,当一提到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可以说早在3个月前,提到这个词,很多人还不以为然,觉得和自己没关系。

如果你也是,请小心了,因为人工智能和我们有很大的关系。之前我们认知不够,但是从上周开始,人工智能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所以,作为中国的一份子,怎么会和你没关系呢?

当然回到舆论和传播,我们也承认一点,面对中国的国情,我们谈人工智能,谈工业的智能制造,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不能总是唱高调,结果还没搞清楚到底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是怎么回事儿,就出笑话了。

那么,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是一回事儿么?当然不是了,为什么?请仔细阅读下面的分析,估计就会有一种“牛顿被苹果砸了”的顿悟。

咬文嚼字,你会发现玄机

2015年提出互联网+之后,曾经一度“互联网+××行业”成为制造业转型的灵丹妙药,于是舆论四起,各路企业也在纷纷寻找转型的机遇,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实践和沉淀,我们发现,“制造业+互联网”的融合,才是成仙之道。顺序的颠倒看是简单,但是所代表的利益群体是不同的,这背后其实就是话语权的角斗。

到2017年,人工智能出现在政府报告中,于是有人就开始将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进行融合,然后就出现AI+制造的理论,其实回到中国制造2025这个战略上,你会发现,这样的融合是不是有些牵强,因为对于人工智能也好,还是智能制造,或者说中国制造,我们的理解是不是还不够呢?作为已经参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最近半年也在研究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的小编,今天来给大家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人工智能火了,智能制造也被舆论所异化,人工后面是智能,智能却放在了制造前面作为定语,这下好了,智能成为了焦点,而制造本身并没有得到深入的解读,所以更有人叫“人工智能制造”,制造放在了最后,但是关注点却在人工智能上面。

人工智能可以引领智能制造么?

我们理性的看待一个事实,不论是IBM推出的沃森,还是微软的小冰等,在面对制造业,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突破的。即便沃森与西门子有了交集,也只是工业领域的小配角,因为只是算法逻辑的智能,并不能解决工业制造的核心问题。还有就是谷歌的AlphaGo,在人们的认知里,都说它是人工智能的领跑展示,那和工业有什么关系呢?战胜人类的只是一盘棋局,难听了叫作秀,好听一点儿,还是和制造关系不大啊。

在上周浙江余姚举办的中国机器人峰会,凯文·凯利这个在中国疯狂收割出场费的美国预言家,从侧面给我们提了一个醒。他的演讲中说到,在现有的基础上,人工智能技术第一个影响到的领域应该是金融领域,而且这种影响已经开始,另一个就是零售行业。作为一个大预言家,有这样的推断是有道理,他可能不懂制造业,所以并不是很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当下的中国制造良莠不齐,没有对标,特别是底层的制造企业,更是在转型这条路上步履维艰。

弯下身子搞“制造”,而不是翘起脚尖搞“智能”,是当下工业界需要正面应对的问题。不要再干“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大事,而是要下沉搞出一些“寒窗十年无人知”的突破,这样才是中国制造的样子。

人工智能和制造的结合点越多,落地越有声,那才是最好的智能制造。所以,目前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还不能混为一谈。

中国的制造业没有对标,不存在版本

从2016年开始接触人工智能,再到深入了解工业4.0,中国制造2025,还有舆论的实践都表明,不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都是国家层面上的战略营销。但是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不论哪个国家的战略,都在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区分,打对标来突出自己。包括中国制造2025也一样,同样没有对标,不存在版本论。

我们来分析工业4.0的提出,你会发现这个4.0到底是怎么来的?尽然有版本迭代了,应该就有1.0、2.0、3.0对吧,但是这些版本和什么进行对标呢?所以,工业4.0更像是一种“工业断代史”,是历史阶段论的一种说法。

既然这样,我们就要思考了,德国,美国,包括日本,每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不同,工业发展更是有很大的年代差,国情是最大的差异。所以,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不是版本论,也不是概念营销,而是符合我们国情的战略规划。而如果考究这个规划的由来,也不难发现,中国的工业发展也有同样的阶段性呈现,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两化融合-中国制造2025,这个发展历程也很清晰。

即便清晰,也需要我们更加清晰的认知到中国工业的发展现状,很多企业也许还只是停留在自动化,或者介于信息化之间,我们怎么评定,是2.5,还是2.9,或者3.2呢,可能就无法按照这个标尺去衡量发展。

其实,如果用这样的标准去评定,细分一个企业到底是2.5,还是3.2,实在是一场不太严肃的立论——如果不是一场闹剧的话。小数点后面的是非零数字,已经离战场一线走得太远了。如果我们的工业领导的思维也被标尺化,那工业4.0无疑是对中国工业文化的一次戕伐。

同样智能制造,也当是没有版本论可谈。数字化制造我们都没有搞清楚,连美国也是潜心研究之中,何必迷恋“智能”二字。既然未来不明,对于当下又并无实际指导之功,那么智能制造在当下也就很难有版本之言。所以,智能不是开始,而是结果,如果开始都没整明白,那结果也一定是不清不楚的。

中国制造业不能出现“BAT”化

关于这个说法,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有很多业界人士说未来在工业领域也将出现“BAT”的身影,从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来看,3个巨头几乎占据风口,引领发展。如果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过热,势必会对“制造业BAT化”推波助澜。这将意味着BAT在制造业将掠走大批人才,严重干扰正在进行的中国制造的底层基础。

所以有这样一句话:BAT就是中国制造战场的秃鹫,制造业的最为宝贵的人才,将是他们轻松扑杀的猎物。可见在制造业这一轮革命中,BAT更是虎视眈眈,想分一杯羹,那人才就是最抢手的资源。

我们来举个人工智能最底层的技术的案例,算法逻辑。算法是一个绕行动物,它必然只会从最容易解决的地方入手。正如炙手可热的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在社会大数据领域(例如阿里的蚂蚁金服等,对人的行为和信用的判断)是很容易解决的:数据量巨大,但规律明显。而对于工业领域的数据,由于面临着机械学、光学、热学、电磁、材料、流体等多种复杂学科的相互影响,工业大数据的分析,则要困难的多。

当然,解决工业领域相对容易的问题,也需要制造人才的介入。但中国的制造工艺、材料等门槛,都是更需要解决的强国根基性问题。所以,制造业不需要BAT化,更需要人才的大量培养和复制,在未来,人机协同一定是工业领域最常见的工作场景,人类不会被取代,会有新的岗位诞生,这就需要更多的高端智能人才,不是聚焦行业巨头,而是雨露均沾,只有这样,整个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更好的实现智能化。

智能制造,先说制造是才是发展的王道

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不是一回事儿,更不能混为一谈。中国制造需要崛起,要依靠人工智能技术手段,但是外力可借,还需要自身强大,对于从事工业领域的所有人,更应该的是关注制造本身,回归本我去思考,而不是跟着趋势,一味追着人工智能跑。国家已经将人工智能作为国家战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再次起到作用。人工智能会更加有序的发展,也希望能为制造业本身的革新添砖加瓦,锦上添花。也许这样才是我们想看到的中国智能制造,一篇繁荣的景象。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QQ:1138247081!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