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处在深刻变化之中。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们要充分把握“工业互联网”与“工业4.0”给全球制造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第一,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美国推进“工业互联网”基于其强大的信息技术产业,德国“工业4.0”的实施则基于其全球领先的制造技术水平,中国要将智能制造作为未来的制高点、主攻方向、突破口,加快部署和利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即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带动工业2.0、工业3.0、工业4.0并行推进,力争实现战略性重点突破、重点跨越。

第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引擎,是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竭动力。美国与德国在发展制造业的战略行动计划都将创新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国要进一步优化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建立和完善全国制造业创新网络,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弥补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中间环节缺失造成的创新效益外溢,形成政、产、学、研、用、金的有机创新组合体,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强化智能制造基础。智能装备是制造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工业软件直接决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进程和先进制造业的水平。我国要加快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装备和工业软件的核心关键技术,强化智能制造网络信息平台、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建设,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智能制造发展基础。

第四,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人才建设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无论是“工业互联网”的相关报告还是“工业4.0”的实施建议都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普遍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难以适应制造强国建设要求。要改变目前工科教育理科化的倾向,加强高等工科学校学生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各层次(从领军人才到高级技工)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特别是第一线技能人员的培养。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